近年来,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词。今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正式吹响新农科建设开工号。近日,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掌门人齐聚黑龙江七星农场提出“北大仓行动”,奏响了新农科建设的第二部曲。农林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什么是新农科?为什么要建设新农科?高等农林教育要如何变?
新农科,究竟“新”在何处?
在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粒大米从种子到成为餐桌上的米饭,它的前世今生都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查找获知,通过在农机上安装角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农机的作业质量、作业深度、作业轨迹。如今的北大仓,正在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创新升级,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们为什么现在亟需建设新农科,这是我们适应全球变化、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我们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介绍,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些都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迫切的改革需求。
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这四个新,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怎么办,这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今后的高等农林教育要走融合发展之路、多元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融合发展不能把专业仅仅窄化为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要农工结合、农理结合、农医结合、农文结合。要把原先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
如何融合?对专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便是一个关键举措。“不要说新农科就是要新建。”吴岩强调,专业供给侧改革要通过“调整、优化、升级、换代、新建”来实现。教育部将研究制定《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目录》,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现有涉农专业,布局新建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等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的新专业,调整淘汰那些不能适应农林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变化的老旧专业,因地制宜培育农林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教育部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建设4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涉农专业建设点。
面对新变化,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等新型农林人才。吴岩认为,“各个学校不能包打天下,也不必包打天下,也包打不成天下。”每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任务和优势来选择将哪一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新农科建设如果没有新标准的话,那是穿新鞋走老路,那是换汤不换药。所以我们要求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教育理念要同频共振、质量要实质等效、模式和而不同。”要打造“两金一高”——建立金专、建立金课、建立高地,构建农林教育质量新标准。
高校迈出探索步伐 打造“实验田”
“北大仓行动”方案,教育部从八个方面推出新农科建设举措,除专业优化攻坚行动外,还有新型人才培养行动、课程改革创新行动、实践基地建设行动、优质师资培育行动、协同育人强化行动、质量标准提升行动、开放合作深化行动。很多涉农高校已经迈上了探索的步伐。
孙其信介绍,中国农业大学正在组织实施大类培养改革,紧抓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并提出建设一流课堂。作为中国农林高校中的排头兵,农业大学也探索将新农科理念融入农科专业认证标准,与荷兰、美国、巴西以及“ 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新加坡等国的高校探索农科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和互认机制。
扎根西部服务旱区,西北农林大学积极推动按县域、乡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着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强化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链、农业产业链、科技推广链的精准对接。在专业布局上,将增设食品营养与健康、智能农业工程等专业,校区联合开办城乡社区管理、农业大数据应用等辅修专业,为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先行先试。
聚焦学科交叉,东北林业大学正在推进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学科与林业工程、林学专业的学科交叉。同时,还将充分发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优势与功能,深化与全国农林院校合作,建设帽儿山共享实习基地,共享林场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林专业的野生野外实习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未来还会把林场规划为现代林业科研示范基地、康养旅游模式示范基地、现代林业高质量经营的示范基地。
在产学研协同方面,华中农业大学积极探索专业与行业、产业、企业的协同模式,已经形成了科研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人才培养方式。东北农业大学及河北农业大学则以双创教育为抓手,探索新农科学科专业建设和双创教育培养新模式。
如何唱响新农科建设“三部曲”,演好“连续剧”?
吴岩表示,新农科建设还要启动第三部曲“北京指南”,发布《新农科建设项目指南》,设立一批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从建设理念、专业结构、培养模式、质量提升、发展体系五大部分、二十个方向,全面开启新农科研究与实践,让新农科建设从样板试验田成为全面开工的大田耕作。
在吴岩看来,理念看似虚,实际上最实。四个面向的新农科建设新型人才是什么?国际发展趋势是什么?改革实践和探索的重点应该干什么?准确地把握这些理念才能更好地进行引领与创新。在专业结构上,如何对现有涉农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新设立的涉农专业怎么具体实施,这些也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针对很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这一问题,吴岩谈到,“我们要把农林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当成一个战略支撑点。”把实践教育基地变成国家级农业教育共享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知农爱农为农。
“我们现在做的新兴专业的探索,一定要让涉农的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进来,而不能靠自己的想象。”吴岩强调,关门培养不出卓越人才。此次的“北大仓行动”作为新农科建设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不是在一所高校举办,而选在一个农场,就是在强调产学研合作、农科教协同。
同时,农林高校在探索建设新农科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宝笃提到,农科专业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社会需求量没有那么大,各个学校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不同,东西南北都存在区域差异,他认为,各个大学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灵活设置专业,把产业需求、市场需求作为办学的重要依据。
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赵春明也建议,希望能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促进举措的落实。他举例,“专业优化调整是不是可以有个动态调整机制?”“本硕统筹只能用推免政策,推免政策到地方之后数量非常少,类似这种需要系统的政策进行支持。”会上,围绕动态调这一问题,吴岩也表示,“谁进谁出,用什么样的办法让我们一放就乱、一统就死这样的事情不再重演,一定要有机制。我们教指委、工作组要设立一个常设的统一的指挥中心来做这件事。”
新农科建设进展还要有定期的评估和自检。“如果把质量提升做好了,那新农科就是不可限量的。”在介绍课程改革创新行动中,吴岩说到,我们反复强调一个字“难”,要提高所有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他介绍,在即将出台的教育新政中,将坚决取消清考,高校要大胆地把毕业率降下来。按时不能毕业的学生,以后也要重新登记交费注册学习。“我们的课程改革行动要坚决淘汰水课,各种水课的前提是有水师,要让水课水师无处安身,要让金课金专随处可见。”因此,高校教师也要绷紧弦,上好课。吴岩表示,即将出台的教育新政其中一条便是教师、教授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必须转出教学系列。
吴岩表示,“我们的管理要严起来,我们的课和毕业要难起来,学生要忙起来,我们的各项措施要实起来,把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让中国的高等农林教育成为中国的显学、热学,让中国的高等农林教育成为中国青年学子争相要学的学科。(郭亚丽)
关键词: 新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