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知识界,称得上“大先生”的不多,但我国光通讯领域的开拓者杨恩泽教授当之无愧。
2019年10月9日,天津大学百岁教授杨恩泽与世长辞。一时间,我国重要的媒体给予了广泛报道。
生前默默无闻,辞世声名远播,这个现象值得深思。
近年来,我国有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案甫一提出,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我们需要怎样的一流大学?怎样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差距在哪里?有专家提出大学特色需要进一步彰显,办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还需要大力加上一条,即重视和大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要有一批像杨恩泽这样无私奉献的“大先生”。
大学需要“大先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一流的教授相匹配。那么,大学需要怎样的“大先生”呢?
“大先生”有大志向。杨恩泽1937年考入武汉大学,随学校在抗日的战火中辗转学习,那时,他就立下“科学救国”的志向。这个志向初心不改,坚守一生。1978年,国家提出建设我国第一条实用光纤通信线路,杨恩泽担任总工程师。后来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恩泽1985年到天津大学,创建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数年中,主持完成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科研项目。80岁开始学习编程,在人工智能热的前几年,就眼光超前地给学校提出要重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大先生”有严要求。严以律已自然就会淡泊名利。杨恩泽从教70余载,学生视他为学术导师、人生楷模,他则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回报党和人民的成果”。于晋龙教授1994年师从杨恩泽读博,有一次请老师在项目评审上给自己打招呼,结果,杨恩泽当面给评审主席打电话“我单位于晋龙申报了这个项目,希望你严格把关。”于晋龙回忆,虽然当时心里不快,但多年后明白了,“先生是君子,他希望把学生也教成君子。”对当前一些高校学者追逐名利,学术浮夸的现象,杨恩泽是一面镜子。
“大先生”有大爱心。杨恩泽1919年10月出生于广东饶平县,一生朴素,却将部分积攒捐给家乡小学建科学楼,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儿子杨石回忆,“父亲从2012年开始立遗嘱,捐助金额、对象每年更新一次。我们子女现在要完成父亲遗愿,将房子和他的积蓄都捐出去,一部分捐给学校用作研究,购买仪器仪表设备,另一部分寄回家乡,继续资助孩子们完成学业。”
高校中,需要勇攀高峰、成果等身的学术大牛,更需要杨恩泽这样不把成果当“成果”,安心治学育人的先生。笔者认为,杨恩泽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是个人人品魅力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学的管理者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学术研究上,在生活上关注照顾好,该给的奖励要给,该给的荣誉不能少。“大先生”的影响越大、越广泛,其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范围越大,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天津大学原校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在追思会上送来对杨恩泽先生的吊唁词,“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不求名不图利,一辈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辈子与人为善,一辈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青年。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做到了这一切。”(刘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