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学过英语的人,恐怕都经历过各类考试,大学生过四六级、考托福、雅思是标配;如今,小学生刷KET、PET(剑桥英语等级考试)也成为一大热潮。但,你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哪个标准、哪本证书测量得最准?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此次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托福成绩对接,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项有关标准化考试的研究成果,还是上涉万千英语学习者学习方向及路途,下关能力水平测试的全方位整合调整?显然,这绝不仅仅是一次与国际考试接轨的技术性操作,它将对我国英语教育教学以及考试测评带来深远影响。
各类英语测评缺乏统一标准
——《量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统一的英语能力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对学习者英语能力的评定主要体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等考试大纲中。具体来说,《课标》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制定了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并提出了课程建议。《要求》和《大纲》则分别对应高校非英语专业及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其英语能力的评判标准和教学要求。除此以外,还有面向高职、自考的英语考试等。
但不得不说,这些英语测评,在教育教学以及考试方面,都缺乏统一标准,能力界定不一,表述繁杂,存在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大纲各管一段的情况。公众对于英语能力水平认定也存在一定误区,分不清各种涉及毕业、升学或留学的高利害考试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考试体系中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例如,大众普遍认为英语六级比英语四级水平高,但不一定清楚高校英语级别考试是分专业进行的,没有可比性,而且非英语专业六级不一定比英语专业四级水平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量表》成为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学段﹑针对所有专业的英语能力界定和测评标准,有助于解决我国各项英语考试标准各异、英语教学与测试目标分离、学习目标不连贯等问题。至此,我国英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不同年龄和专业背景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了统一的英语能力评价标准。同时,《量表》提出级别递进的综合语用能力,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我国英语教学材料编写、英语课程目标设定与课程设计、英语教学资源开发、学习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提供直接指导。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专业率先制定的《量表》,也是我国外语学科第一个能力量表,这一开拓性工作对其他学科量表的研制具有引领、示范和借鉴作用。
强调语言能力更强调跨文化能力和交际策略
——《量表》将规范和指引教学实践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外语教育都需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体系化培养标准,国外外语能力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1955年,美国着眼于军事目的,推动其下属的外交学院制定了口语表达水平量表——《外交学院量表》,具体描述此类学习者应达到的口语能力标准,供考官口试参照使用。该量表以口语表达水平测定为出发点,逐步细化,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成为当时美国重要的外语口语认证标准之一,也为以后类似量表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2001年,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下简称《欧框》),为欧盟一体化所需语言能力的衡量提供了重要方针和纲领,是目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语言能力量表之一。目前,雅思(IELTS)、托福(TOEFL)、托业(TOEIC)、剑桥商务英语(BEC)等均已与《欧框》对接。此类语言能力量表相对成熟,且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实用价值——有些量表成为求职就业的语言能力标准,有些量表为评测和考试而设计,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教学及评测标准。
我国针对外语能力等级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逐渐与雅思、托福等英语考试对接的《量表》,是以学习者需要的交际语言能力为基础,描述各个语言能力等级的学习者能用英语完成什么交际任务,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协同发展。与美国和欧洲的外语能力量表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不同,我国《量表》在强调语言能力同时,更加强调跨文化能力和交际策略。
此外,在英语非母语的国家群体中,我国率先建立科学、权威的英语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英语学习者的能力维度,包括翻译的能力,突破了一直以来英语能力水平界定完全依托以英语为母语国家建立的标准,并取得一些国家国际权威语言测评机构的认同,实现了与国际标准对接的问题。
目前来看,《量表》不仅具备界定和选拔功能,还能推动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范式创新。《量表》对于多维度场景下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描述,对各级英语教学的目标设定、主题内容选择、话题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及成果评价都有明确指导,有利于增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矫正长期形成的注重碎片化教学、刷题背题、以考代教、忽视情境下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等僵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行为。当然,《量表》所带来的最突出的改变是,教学将不再围绕考试进行,而是以能力为目标实施教学。
同时,《量表》对英语学习者做出了纵向发展的等级能力描述,既有对语言能力的综合描述,也对听、说、读、写、译及其具体语境下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了分技能描述,而这些都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己在特定时间节点所具备的语言能力、长处和不足。
除指导教学和测试外,《量表》对能力水平表现的细化描述,可以转化为检测活动和测试形式的设计,让检测更科学化、数据化、可解读,提升教学研究和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质量,促进教学行为调整。
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标》关系待厘清
——《量表》将推进我国英语等级考试进一步规范
《量表》如何与我国现有各个层级英语教学标准对接,也是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客观来说,目前,我们对《量表》的认识和讨论还不够充分。
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例,对教师和教研部门,乃至地方性测试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一个明显问题是,《量表》与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英语《课标》的关系应该如何界定?《课标》在教育理念呈现、目标描述、学习者级别以及学习能力表现方面作出了规定性安排,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同时,《量表》也提出了学习者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具备的英语能力发展状态和相应的检测方式。直观看,两个标准对语言综合能力描述的维度和术语都有不同,这样就给实践中的教学和评价带来困惑。目前还没有看到系统的对标研究,将两个标准的能力描述体系比较,提出判断和可操作的指导意见,以便于基层机构和学校获得准确教学目标。而教育部考试中心下一步将接续开发的系列级别考试,特别是关键级别的测试,如《量表》提出的某个级别将等于和用于现行的高考,必然会直接影响高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所以,对标工作需要抓紧进行。
总体看来,《量表》的颁布代表着我国外语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但这只是整个外语教育科学化工程的第一步,未来还需要在考试设计和实施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最后,一系列探讨,都要回归到对我国英语等级考试的规范性思考上。在发展初期,考试的导向性明显,以基础教育阶段为例,考试往往紧紧围绕中高考指挥棒,从测评方式到具体题型,都要按照中高考模式进行调整,目的是帮助学生应对考试、获得高分。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量表》的颁布,大家开始逐步重视能力评测,考查重点从语言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考查内容也由单词﹑单句转向段落篇章。同时,过程性评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再僵化地考查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转而强调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师开始关注语言习得的规律和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在真实语境中通过交际学习语言,强调流畅沟通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能力目标,脱离只重视读写,不重视听说的误区。
关键词: 英语水平